第303章 山盟海誓(第2/3 页)

给老家当年接济过他的百姓们做点实事。

“额黄二胖虽然商场上不是啥好玩意,但说到这干农活,咱不说是商人里最好的,那也是有点真本事的。”黄二胖嘿嘿笑着,拿着一把锄头试了又试。

“这锄头啊,得看这尺寸合适不合适,宽了挖不下去,窄了勾不上来土。而且这前端得是半圆的,两边突出尖角,这样才好锄地。这落砂好不好,也有讲究,要看这锄头表面是不是光滑,过于光滑,遇到湿的泥就容易黏上去,所以这表面得用锤头敲出来凹凸不平的面……。”

“……”

实验了一番,胖子当即下单了两百套,一套由:锄头、镰刀、斧头、铁锹、砍刀五件套组成。另外还订购了三个铁犁头。

而且兴国商会这边是一个月内只要损坏,无条件退货,有了这重保证,那些商人也都出手大方,一口气买了近四千多套农具。光是价格高达二十贯的铁犁头就买了不下于百个。

一旁的商人感叹:“咱们这回是赶了躺了,这些农具运到南方正好是秋收,压根不愁卖啊。”

“是啊,如今大明的农具是供不应求,朝廷到处买铁,也只有这么大同能买到这么好的农具了。”

这也是商人们的吐槽,大明的军政军备耗费的铁太多了,基本上全部的铁都拿去铸造兵器跟盔甲箭头了,民间存铁量极低,老百姓使用的农具多数是一些残次品。

这其中也跟元朝的管制有关系。

元朝时期,南人百姓出现过一个村共用一把菜刀的事情,元朝对于刀械农具的管控,也是百姓们根本无法生存的一大原因!

不过在明朝并不禁止民间买卖农具,农具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道具,也是首要道具,以朱元璋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,不给百姓农具那就是要老百姓双手刨土,一年又刨的出几粒粮食?

农具的价格在大同钢厂这边很低,远低于中原腹地的价格,运送到中原,这个价格很可能翻几番。

但是朱棡并没有制止他们抬价,初期合适的抬价才能促使商人们源源不断的进入大同府采购农具,这边才有钱可挣。

周仁又道:“今日除了开办交易,还有两件事,第一是为了外包钢厂矿石运输的项目。”

“第二则是向诸位商户推荐咱们兴国商会最新制造的‘行路者号’驴车。”

这里用驴车,主要是因为商籍是贱籍,不能乘马车,只能乘坐驴车。

一听是驴车,各家商号的人也都开始动心了。